李克强总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指出,“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要转型升级”,并强调“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核心”。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制造业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制造业是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制造业的每一次变革都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制造业,倾其全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从制造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经历了手工制造、泰勒制制造、高度自动化制造、柔性自动化和集成化制造、并行规划设计制造等阶段。有专家总结,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大体上每十年上一个台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单机数控,七十年代是CNC加工中心,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柔性自动化,二十一世纪以来是以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其中,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并逐步成为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专家们形象地描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的体力劳动的解放;计算机的运用实现了部分脑力劳动的自动化;旨在提高机器智能化水平和处理自动化水平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必将进一步解放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通过产业持续升级带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能想象没有产业升级的经济增长。产业持续不断地升级,从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是一个经济体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他们都经历过产业升级的过程,快一点、顺利一点的,就成为大国强国,慢一点、坎坷一点的,就相对衰落下去。这方面美国、德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美德先后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跃升到世界前列,1860年世界工业产量前四位分别是英、法、美、德,到1910年已转换为美、德、英、法,1913年美德英法分别占世界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8%、16%、14%、6%。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抓住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全面快速的升级。二战之后,一百多个国家只有十几个实现了现代化,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共同的经验就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特点转换相应的发展战略,包括主导产业、政策选择等等,促进并保持了产业持续快速升级,最终成为发达经济体。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要么是工业化进程迟迟无法开启,要么就是产业升级出现梗阻,经济增长低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典型的如一些南美和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产业升级的核心标志是什么?大家共同的看法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当前我国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条件下,继续走过去那种主要靠扩大规模、外延式发展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将关注点转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上来。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应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的途径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装备和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全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我们经常提到的数字化工业的典型西门子安贝格工厂,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是德国智能化未来工厂的代表,也是以德国工业4.0为目标打造的现代化工厂。该工厂通过数字工厂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拥有高度数字化的生产流程,每100万件产品残次品仅为10余件,生产线可靠性达到99%、可追溯性达到100%,预计2018年在不改变现有人员数量和生产面积的前提下,产能将增加3倍以上。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制造业升级,带动服务业、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迈向现代化。这关系到我国能否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关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同样,大力发展制造业,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一个是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另一个是新旧竞争优势的更迭。
增长动力的转换的挑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最近发表的全球制造业报告指出,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制造业增长仍将处于较为疲弱的状态。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已持续了较长时期,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出现了断档。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传统增长动力正在减弱,但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随着我国重化工产业平台期的到来,加之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增速大大放缓甚至下滑。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仍然不能对冲传统产业增速下滑带来的影响,在规模上尚不足以全面取代传统增长动力,承担起拉动制造业增长的重任。
竞争优势的更迭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等低成本竞争优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逐年攀升,曾对制造业增长起关键作用的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步流失。最近,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前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中国高5%,更令人惊讶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这一判断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但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确已经大大削弱。
要应对这两大挑战,突破我国制造业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由大变强的瓶颈,需要一系列新的战略谋划,《中国制造2025》已经指明了方向。这其中,智能制造占有尤为突出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提出,“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这是中国制造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
智能制造的发展,将为制造业的持续增长构筑新的动力,带来四大效应:一是创新效应。智能制造带来企业生产制造技术的重大变革创新,彻底重构生产制造模式,从而促进产业的新旧交替,形成大量新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会,推动整个制造业乃至经济的增长。二是融合效应。智能制造既包含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又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生产效率提升。三是协同效应。随着智能制造在企业中的应用,分工协作的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渗透到制造业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企业之间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协同制造网络,带来全产业链价值的提升。四是先发效应。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如果先行一步,在全球率先大规模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突破关键技术,并与我国已初具优势的互联网产业相结合,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此作为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马凯副总理在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作为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从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来看,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核心就是智能制造。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展开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法国“新工业法国计划”、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等,他们的核心理念和重点领域都是围绕智能制造。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在一些领域如轨道交通、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已经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未来如果能够牢牢把握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就有可能在更多的领域形成优势,更多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我国制造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快迈向中高端。
要实现好智能制造,核心是要解决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智能制造怎样推进,顶层设计很重要。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层次多,地区、行业、企业的情况差异很大,既要整体推进,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差异化地制定指导各行业各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路线图,在宏观上引导企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务实有效地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美国早在2011年就由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发表《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就5大方面15个细分领域提出了目标和规划。因此,我们近期要组织好力量,高水平地编制“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二是落实创新驱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的驱动力。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对创业的关注要多于对创新的关注,实际上,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更要注重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重,突破智能制造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也要鼓励企业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智能转型的途径和模式。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中,也要重视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心建设。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提出后,前两个中心分别是“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中心”和“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这都与智能制造有密切关系。
三是抓好标准制定。智能制造涉及企业内外部各种设备、装置、流程、业务的接口,需要说普通话,不能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否则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制定好标准,通过标准来引导企业智能制造的应用普及。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制造的标准领域竞争很激烈。例如,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了8项保障措施,第一项就是标准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决定2015年向所有企业开放Predix操作系统,事实上就是准备将Predix打造成为工业领域的安卓操作系统。基于Predix平台的APM(资产性能管理)每天监测和分析来自1000万个传感器的5000万项元数据,可以帮助客户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准确的决策,最终帮助客户实现零意外停机。这些都提醒我们在标准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早部署。我们前段时期已经制定了两化融合的标准体系GB23000,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完全可以和GB23000有机融合,无需再另起炉灶。
四是推进试点示范。《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全社会对智能制造高度关注,很多企业也开始谋划向智能制造转型。但是,什么是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底什么样子?我们往往都去参观考察西门子的成都安贝格工厂、宝马的沈阳铁西工厂。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如海尔、徐工也都有很好的基础和经验。从国外的情况看,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往往由政府和企业联手推动一些“灯塔项目”等等,实际上就是试点示范。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审发布了第一批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就是要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技术、标准、机制、模式的探索,切实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今年确定的智能制造示范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五是注重培育市场。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长期稳定的市场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产业规模大、市场需求丰富,有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但目前国内智能制造装备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占有。2014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万台,但其中国产机器人只有1.7万台,仅占29%,并以三轴、四轴低端机器人为主,六轴等高端机器人以国外企业为主,并且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还要依靠外资品牌。高档数控机床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未来我国智能制造能否很好地发展,市场培育至关重要。对领先市场进行培育已不仅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而且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导向。在领先市场培育问题上,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2007年,欧盟推动并实施了“欧洲领先市场计划”,研究建立了潜在领先市场的标准,选择电子医疗等六大重点领域实施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组合。今后,我们要多管齐下,通过政府采购、贷款优惠等需求侧政策加快培育智能制造市场。
总的来看,智能制造不仅本身蕴含着一系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整个工业的改造提升,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在智能转型中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未来世界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努力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作者: 江西省委常委 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毛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