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于工业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神话般存在的偶像国度。“德国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附近一定留着备用零件”这样夸张的传闻虽然后来被证实没有根据,但是也侧面反映了德国在制造工业上的严谨细致的态度。
而当前世界上十分出名的工业企业诸如ABB,博世,西门子,拜耳,都是德国制造的标榜。德国的工业水平多年来一直走在国际前列,就连气势如虹的美国科技,也无法撬动德国在工业上地位。
居安而思危,德国作为工业巨头,并没有就此丢失了进取的念头,反而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这一概念,率先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那么,为什么强如德国这般的工业巨头,也要改革自身?为什么“工业4.0”是德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率先提出?
自身需求
德国是一个出了名的福利国家。德国公司严格按照法律执行上下班时间和各种补贴规定,拥有一份德国的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追求。然而随着德国工资不断上涨,到2014年,德国人均工资水平已经达到41388欧元,月均折成人民币高达2万4千元,在中国几乎可以养得起一个小型作坊了。
更夸张的是,德国不同职业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工程师行业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平均年薪更是来到了55908欧元的超高标准,位居德国十大赚钱行业第四位。可想而知,德国工业的人工成本十分巨大。
工业4.0的一大内容是赋予机器人高度智能以缩减人工,提高工作效率。“机器人换人”可以很大程度帮助德国企业降低日益上涨的用人成本,将资金投入到领域的研究上,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力使然
德国在工业4.0的变革上,是最具有优势,也是国情最适当的国家。
德国的工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与标准。
传统的制造业在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全球市场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德国企业在研究新型的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开发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建立自动化生产系统提高资源的分配率和生产效率的转型道路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转型样本和成功经验。
在标准的制定上,德国的严谨和细致更是举世无双。德国的工业标准是由德国标准化学会制定的DIN标准(德国标准化学会),这一标准的权威不亚于国际标准ISO。DIN制定的标准几乎已经涉及建筑工程、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家政等各个领域,截至1998年底,共制定发布了2.5万个标准,每年大约制定1500个标准。其中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
统一、精细、齐全的行业标准,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生产流程,帮助企业在陌生的领域和方向上快速地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用交出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摸索。在推动工业4.0的道路上,这些标准可能让德国的工业马车平稳地前行。
德国DIN标准权威性不低于ISO
危机感
世界贸易组织WTO把全球经济和市场都联系在了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常态下,德国依靠深厚的工业沉淀,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方案、人才帮助和产品等,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
然而,也正是这种相互联系的便捷,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技术模仿和发展创新的机会。
早在50年代,德国几乎垄断了相机行业。然而日本后来居上,到今天日本企业奥林巴斯、索尼、松下占据了份额巨大的民用市场。而德国相机则在高端市场里强势但寂寞着。
在高科技领域上,美国硅谷可谓霸气无双,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不断地掀起创新大战。在生产工艺上,日本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并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进占据民用市场。而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的中国,则从最初的技术山寨走上了独立创新的路上,集一国之力推动创新行业。
在充满竞争的是代里,不进则退。就算身为领头羊的德国,也要在先有的基础上找到痛点,谋求领先的发展。